Welcome to Our Website

烏骨雞:挑選秘訣、營養解析與經典食譜完整指南

烏骨雞

身為一個血液裡彷彿流著醬油膏的臺灣囡仔,廚房就是我的遊樂場。講到滋補暖心的食材,烏骨雞絕對是我心裡排行榜的前三名!那個黑嚕嚕的外表,第一次見到可能會嚇一跳(小時候我還真的不敢喝湯,覺得黑黑的好可怕!),但吃過一次,那個難以取代的獨特香氣跟細緻肉質,保證讓你回不去。今天就來聊聊我對烏骨雞從陌生到熱愛的探索旅程,還有那鍋讓我好鄰居都會自動飄來敲門的私房麻油雞湯秘訣。

講到烏骨雞,大家一定會問:啊牠為什麼那麼黑?真的全身都黑嗎?烏骨雞的皮、肉、骨頭甚至內臟,都是烏漆抹黑的,這可不是染色哦!關鍵在於牠們體內含有大量的「黑色素」(Melanin),這種天然色素沉澱在全身的結締組織和骨膜裡面,就連骨髓也是深色的(是不是很酷!)。這種特殊的基因讓烏骨雞成為雞界的獨特存在。大部分專家都認為,烏骨雞的原鄉就在我們中國,後來才傳到世界各地去。在臺灣,我們常聽到的品種像是「竹絲雞」或「泰和雞」,其實指的都是烏骨雞的不同稱呼或品系。

挑選新鮮烏骨雞的實戰心法

每次走進市場雞肉攤或超市,看到一排排的土雞、肉雞,還有那幾隻特別顯眼的烏骨雞,到底該怎麼挑?老實說,我也繳過不少學費,買過煮起來肉質柴到不行的雞(淚)。挑烏骨雞,我的重點是:

  • 看精神(如果是活體)或外觀: 活雞的話,眼睛要亮晶晶、羽毛看起來要順,活動力好。如果是攤販處理好的光溜溜全雞,皮色要均勻地烏黑,帶點光澤(不是那種乾乾啞啞的),肉質看起來要緊實有彈性,別挑看起來鬆垮垮或顏色不均(有些地方特別白)的,那種可能就不是純種或品質不夠好。烏骨雞通常體型會比一般肉雞小一點點,骨架也細緻些,這點也可以參考。
  • 摸一摸: 用手指輕輕按壓雞胸肉的部分,按下去會快速彈回來的,新鮮度通常比較好。按下去感覺軟爛或留下凹痕很久才恢復的,嗯...我們就跳過吧!
  • 聞味道: 這點很重要!新鮮的烏骨雞應該只有淡淡的肉腥味(任何生肉都會有那麼一點),絕對不能有刺鼻的酸味、腐臭味或任何讓你皺眉頭的異味。有一次我貪便宜,買了特價的,回家一解凍...那個味道差點讓我廚房整個報廢,從此學乖了。
  • 看腳趾: 這也是辨別的小撇步。純種的烏骨雞通常會有五個腳趾(一般雞是四個),腳脛(小腿部分)也呈現黑色或深青色。選購時可以瞄一眼腳部特徵,增加一點確認感。

我發現市場裡品質穩定的老攤販,常常比超市冷藏櫃裡包裝好的更值得信賴(當然價格可能也高一點點),老闆通常也更樂意分享挑選和料理心得。冷凍的烏骨雞不是不行,方便嘛,但風味和新鮮度真的會打折扣,尤其解凍過程沒處理好,肉質容易變柴。我個人偏好當天現宰的溫體烏骨雞,鮮度差很多!

烏骨雞 vs 白肉雞:口感風味大比拚

說到烏骨雞的滋味,它跟我們常吃的白羽肉雞差別非常大!直接做個比較表讓你一目瞭然:

特徵 烏骨雞 一般白肉雞 我的真心話
肉質口感 超級緊實、有嚼勁!纖維細緻,久煮不爛反而更Q彈 肉質較軟嫩,但容易煮散、口感較鬆、粉粉的 愛吃有口感肉的一定選烏骨雞!燉湯後肉還是超好吃,不會變柴木屑
風味香氣 濃鬱、深沉、帶點特殊的甘甜味,雞味十足 味道較清淡、單薄,要靠調味料撐場面 烏骨雞湯頭就是特別香醇,一喝就知道不同層次,簡單調味就超讚
皮下脂肪 比較少!皮薄脂肪層薄,吃起來清爽不油膩 皮下脂肪通常較厚,煮湯容易浮一層油 怕油膩的選烏骨雞準沒錯,湯頭清澈又甘美,煮麻油雞也不用撈油撈到天荒地老
適合烹調法 燉湯、燒烤、麻油雞、藥膳補湯等需要長時間或風味濃鬱的料理 快炒、炸雞排、咖哩等講求快速或裹醬的料理 想喝好湯、做滋補料理,烏骨雞是首選!快炒的話...嗯,肉太結實可能得考驗牙口(笑)

烏骨雞的營養密碼

烏骨雞的營養價值也是它被稱為「藥雞」的原因之一。中醫觀點認為它性平、味甘,入肝腎經,特別適合滋陰補血、調理虛勞(講得好像很玄,但老祖宗的智慧有時蠻妙的)。現代科學分析也發現,烏骨雞的蛋白質含量高,脂肪含量卻相對低(特別是討厭的飽和脂肪較少),而且富含人體必需的胺基酸。更重要的是,它含有一般肉雞少見的:

  • 豐富的黑色素: 別小看這個讓它黑黑的東西,研究指出它具有抗氧化能力,有助於對抗自由基。
  • 較高的 肌肽(Carnosine) 肉鹼(Carnitine):這兩種物質跟肌肉能量代謝、抗疲勞有關,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人家說吃烏骨雞比較「補」、比較不會累(當然也可能是心理作用啦)。
  • 礦物質寶庫: 特別是鐵質和鋅的含量,比普通雞肉來得豐富,對女生或需要補鐵的人來說是很好的天然來源。

當然,中醫說的那些滋陰補腎、調經養顏的功效,聽起來很誘人(尤其對我們女生!),不過我自己是覺得,食物就是食物,把它當成營養豐富的美味來源,享受它的好處就很棒了,不必過度神化啦!身體真有狀況還是要看醫生才是王道。

經典烏骨雞料理排行榜

烏骨雞絕對是臺灣滋補湯品的靈魂主角!沒有牠,很多經典湯頭就少了那個味。以下是我心中最經典、也最常出現在家裡餐桌上的烏骨雞料理排行榜:

  1. 麻油雞湯: 這個冠軍地位毫無懸念!特別是冷冷的冬天,或是女生每個月不舒服的那幾天,一鍋熱騰騰、充滿老薑和麻油香的烏骨雞湯,真的是救命仙丹。烏骨雞的紮實肉質和獨特香氣,跟濃鬱的麻油超級搭,燉煮後依然Q彈的口感更是完美。連我那個對食物很挑剔的阿嬤,喝到我用烏骨雞燉的麻油雞都點頭稱讚(超有成就感!)。
  2. 香菇雞湯: 超級家常卻永不退流行的好味道。乾香菇的濃鬱香氣完全釋放到湯裡,跟烏骨雞本身的甘甜結合,清爽又鮮美。我喜歡用花菇,香氣更足,隨便煮都像餐廳級。
  3. 四物雞湯 / 十全大補湯: 這就屬於進階版補湯了。利用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等中藥材(四物),或是更複雜的十全藥材包,搭配烏骨雞燉煮。別被藥味嚇到,燉得好的藥膳湯,藥材香氣融合雞湯的鮮甜,喝起來其實很順口溫潤,特別是身體感覺比較虛、手腳冰冷的時候,喝一碗下去整個人都暖起來(不過藥材比例要抓好,不然真的會苦)。
  4. 人參雞湯: 高階滋補的代表作!選用烏骨雞燉煮,加入人參(高麗參或粉光參)、紅棗、枸杞等。湯頭清澈帶有人參特有的甘苦香氣,非常滋補元氣。適合大病初癒、或需要補氣的時候享用(但人參種類多,屬性不同,建議諮詢中醫師比較保險)。
  5. 蒜頭雞湯: 愛蒜頭的人絕對會愛!大量蒜瓣(整顆不剝皮或剝皮都可)跟烏骨雞一起長時間燉煮,蒜頭煮到化開融入湯中,辛辣味消失,留下濃鬱的蒜香和甜味,湯頭呈現乳白色,超級鮮美濃鬱,而且據說增強抵抗力效果一流(我家感冒前兆就是先燉一鍋來預防)。

說到最愛,我還是要投麻油雞湯一票!那種從喉嚨暖到胃再暖到全身的感覺,配上吸飽湯汁的米血糕,啊~~~人間享受!而且用烏骨雞煮麻油雞,湯頭真的特別清澈甘甜不油膩。

私房麻油烏骨雞湯食譜

以下就來分享我經過無數次實驗(包含失敗),淬鍊出的家常版麻油烏骨雞湯做法。這份食譜的重點在於控制麻油和米酒的火候,避免苦味,同時引出雞肉的鮮甜。

靈魂食材清單:

  • 主角: 烏骨雞 1隻 (約2.5-3臺斤) - 請攤商幫忙剁成適口大小(拜託老闆剁小塊點,回家比較好處理)。
  • 油脂香氣擔當: 純正黑麻油 至少半碗(吃飯的碗!我愛麻油味濃,有時會放到快一碗)。
  • 暖身關鍵: 老薑 一大塊(約150-200克) - 洗淨不用去皮,用刀背拍扁再切厚片或粗條(薑一定要夠老夠多才夠力!嫩薑味道不夠)。
  • 去腥增香魔法水: 料理米酒 1瓶(600ml) - 預算夠就用好一點的純米料理米酒。
  • 湯汁基底: 過濾水或高湯 約800ml-1000ml(看你想喝多濃的湯)。
  • 增添風味: 枸杞 1小把(約1-2湯匙)、紅棗 8-10顆(去籽比較好)。
  • 點睛之筆: 高麗菜或大陸妹 半顆/1把(洗淨切塊)、傳統米血糕 1-2塊(切塊)。
  • 調味最後調整: 鹽巴 適量(我通常最後才加一點點提味)。

我的私房步驟筆記:

  1.  前置作業 - 雞肉處理: 買回來的烏骨雞塊,我會先用流動的冷水稍微沖洗一下(去除骨屑雜質),然後用廚房紙巾徹底「壓乾」表面水分!這步驟超級重要,等一下下麻油才不會亂噴油爆,雞肉也更容易煎上色。烏骨雞皮薄,煎起來很快。
  2.  乾煸老薑 - 耐心是美德: 取一個厚底鍋(砂鍋、鑄鐵鍋、厚的不鏽鋼鍋都好,保溫性佳),倒入黑麻油(我習慣先倒一半的量,最後再加點)。開「中小火」,冷油就放入拍扁的老薑片。這裡要慢慢來!用中小火耐心地把薑片煸到邊緣捲曲、顏色變深,薑的香氣完全釋放到麻油裡。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0-15分鐘,千萬別開大火,麻油和薑都容易焦苦(苦了就毀了!)。
  3.  煎香雞肉 - 鎖住肉汁: 薑片煸到差不多後,把火稍微轉大一點點(中火),將徹底擦乾的烏骨雞塊「皮朝下」放入鍋中。不要一次全下,分批次,確保每塊雞肉都能接觸到鍋底。把雞皮煎到金黃上色(烏骨雞皮黑,看顏色不太明顯,主要聞香氣和看邊緣微焦感),雞肉表面變白定型。這個步驟能讓雞肉產生梅納反應,增加香氣,同時鎖住肉汁,等下燉煮時肉才不會柴柴的。記得翻面也要稍微煎一下。
  4.  嗆入米酒 - 關鍵時刻! 等到所有雞塊都煎到表面上色,香氣撲鼻時,「沿著鍋邊」將整瓶米酒倒入!倒下去瞬間會「唰~~~」一聲,香氣猛烈爆發出來(超療癒!)。這時要小心蒸氣很燙。讓米酒滾沸約2-3分鐘,把酒精揮發掉(很重要,不然湯會有苦澀味)。
  5.  加水燉煮 - 慢火出精華: 倒入足夠的過濾水或高湯,水量大概要淹過所有雞肉再多一點點(因為等等還會加料)。放入洗淨的枸杞和去籽紅棗。蓋上鍋蓋,轉小火(保持湯面微微滾動的狀態就好,俗稱「蝦眼泡」),開始燉煮。
  6.  燉煮時間 - 耐心等待美味: 讓湯就這樣小火慢燉至少40分鐘。烏骨雞肉質比較紮實,需要時間讓它釋放出膠質,肉質才會軟嫩Q彈。這段時間香氣會瀰漫整個廚房,肚子會很餓(忍!)。
  7.  加入配料 - 最後階段: 燉煮40分鐘後,湯頭會變得濃鬱。這時加入切塊的高麗菜(或大陸妹)和米血糕。蓋回鍋蓋,繼續燉煮15-20分鐘,直到蔬菜軟甜、米血糕吸飽湯汁變軟。這步驟讓湯頭又多了一層清甜。
  8.  最後調味與補香: 起鍋前,嚐一下湯頭(小心燙!)。通常因為麻油、米酒、紅棗枸杞的甜味,不太需要加鹽。但我習慣加一小撮鹽巴「提味」,讓所有味道更立體。喜歡麻油味更濃鬱的,這時可以把剩下的一半麻油「沿著鍋邊淋入」,稍微滾一下下就好(麻油煮太久會變苦)。
  9.  完成: 關火!一鍋香氣逼人、湯頭甘醇濃鬱、雞肉軟嫩帶Q、配料吸飽精華的麻油烏骨雞湯就完成了!

零失敗關鍵筆記(血淚經驗談):

  • 選對麻油: 絕對要用「純黑麻油」(香油氣味不夠濃也不耐煮),第一次煮可以用品牌信譽好的。麻油品質決定湯的香氣層次。
  • 薑要煸透: 這步驟絕對不能省時間開大火!薑的香氣沒出來,整鍋湯就只剩油味和酒味。煸到薑片邊緣捲曲變深色就對了。
  • 雞肉要擦乾: 濕答答的雞肉下鍋煎會大噴油,而且很難煎上色。務必用廚房紙巾用力壓乾。
  • 米酒要滾夠: 沿鍋邊嗆下去後,一定要讓它滾沸幾分鐘,把酒精揮發掉。殘留酒精的湯會有股揮之不去的澀味和苦味(別問我怎麼知道的...)。
  • 火候控制: 煸薑、煎雞肉用中小火;燉煮全程用小火(保持微滾)。大火滾煮會讓肉變柴,湯也容易濁。
  • 鹽巴最後加: 太早加鹽會讓肉質收縮變硬。起鍋前試味道再決定加不加。
  • 怕太油?: 喜歡清爽一點的,可以在步驟2只放一半麻油煸薑煎雞,步驟8起鍋前再淋入另一半生麻油增香,這樣油膩感會降低很多,香氣一樣足。
  • 麻油苦了怎麼辦? 如果不幸煸過頭有苦味... 說實話很難救。試試看多加點米酒滾一下,或加點冰糖中和,但效果有限。下次注意火候吧!(拍拍)

儲存與處理技巧

烏骨雞的營養價值很高,但怎麼儲存才能鎖住美味?我的經驗是:

  • 新鮮優先: 買回來當天就煮掉最鮮甜!如果是在地市場買的溫體烏骨雞,通常攤販都會建議當天料理。
  • 冷藏儲存: 如果當天不煮,買回家後盡快把雞肉從塑膠袋取出,用廚房紙巾稍微吸乾表面水分(特別注意腹腔內),用保鮮膜緊密包好(或用保鮮盒裝),再放入冰箱「最冷」的區域(通常是下層),最多存放1-2天。記得不要一直悶在攤販給的塑膠袋裡,不透氣容易壞。
  • 冷凍儲存: 確定2天內吃不完,就要冷凍。同樣要先擦乾雞肉表面水分(擦乾!擦乾!擦乾!很重要說三次),分裝成一次要煮的份量(例如半隻或一餐量),用保鮮膜包緊實(盡量擠出空氣),外面再套一層密封袋或保鮮袋,擠出空氣密封好(防止冷凍燒),貼上日期標籤。冷凍儲存建議不要超過2個月(雖然理論上可以更久,但風味和肉質會隨時間遞減)。
  • 解凍要領: 絕對不要室溫解凍!超級危險(細菌滋生溫床)。
    • 冷藏解凍最佳: 提前一天把要用的份量移到冷藏室下層,讓它慢慢解凍。雖然耗時,但對肉質影響最小。解凍後的雞肉,烹調前一樣要沖洗、擦乾。
    • 流水解凍次之: 趕時間的話,把密封好的冷凍雞肉放入乾淨的盆子裡,用「冷水」流動沖淋(水龍頭開小小的),直到雞肉變軟。比室溫解凍安全快速,但還是略遜於冷藏解凍。
    • 微波解凍最迫不得已: 真的來不及,用微波爐的解凍功能(最低功率),解凍到還帶一點點冰的狀態就好,立刻拿去煮。微波過頭會讓邊緣的肉變熟,口感變差。

處理烏骨雞其實跟一般雞肉差不多,但有幾個細節要注意:

  1. 清洗: 一樣用流動冷水仔細沖洗,特別是腹腔內部、骨頭斷面處,把血水、骨屑沖洗乾淨。雞皮表面有時會有些細毛,可用夾子夾掉或火稍微烤一下(講究的話)。烏骨雞的血水顏色較深,是正常的(因為黑色素),不用擔心。
  2. 擦乾: 「徹底擦乾」再次強調!無論是要煎、炒、炸,乾燥的表面是產生香氣的關鍵。
  3. 去除多餘脂肪: 烏骨雞皮下脂肪雖少,但雞屁股附近(尾椎)還是有脂肪塊,我會把它切除掉,減少油膩感(有些人愛那個油香,看個人口味)。

講到滋補,很多人會把烏骨雞跟「滴雞精」聯想在一起。沒錯!烏骨雞也是製作高品質滴雞精的上好原料。因為它的肉質結實、風味濃鬱,經過長時間蒸滴濃縮出來的精華,風味特別醇厚豐富(當然價格也會貴上不少)。市面上很多強調滋補的滴雞精或雞精產品,都會特別標榜使用烏骨雞。我自己偶爾也會買來喝(懶得燉湯的時候),口感確實比一般雞精更溫潤甘醇。

暖心結語

熬煮烏骨雞湯,真的是臺灣家庭廚房裡最溫暖的風景之一。從挑選一隻新鮮的烏骨雞開始,到耐心煸香老薑、看著金黃的雞肉在麻油鍋裡滋滋作響、倒入米酒那一刻爆發的香氣、再到小火慢燉時的滿室溫馨... 每個步驟都充滿了生活的儀式感和幸福感。也許就是這份親手料理的心意,加上烏骨雞本身獨有的滋養特質,讓這碗湯喝下去,暖的不只是胃,還有心。下次逛市場時,別忘了帶隻烏骨雞回家,試著熬一鍋屬於你自己的暖心湯品吧!

Q&A 烏骨雞常見疑問

Q1:為什麼烏骨雞的骨頭是黑的?吃下去安全嗎?

A:烏骨雞的骨頭呈現黑色,完全是因為牠們體內含有大量的天然「黑色素」(Melanin)沉積在骨骼、骨膜甚至骨髓中所致。這是一種完全天然的現象,是烏骨雞的特殊品種特徵,並非疾病或汙染造成的。吃下去非常安全,請放心!那個黑色素還被研究認為具有抗氧化效果呢。

Q2:烏骨雞一定要用麻油、米酒燉煮嗎?有沒有清爽一點的吃法?

A:當然不是隻能煮麻油雞!清爽吃法很多:1. 清燉烏骨雞湯:只加薑片、一點米酒去腥,燉好後加點鹽、撒蔥花,喝原汁原味的雞湯清甜。2. 香菇竹筍烏骨雞湯:當季竹筍的甜味配上香菇鮮味,清爽又鮮美。3. 剝皮辣椒烏骨雞湯:剝皮辣椒的微辣甘甜,讓湯頭更有層次但不油膩。4. 涼拌烏雞絲:將燙熟的烏骨雞雞胸肉撕成絲,拌上小黃瓜絲、紅蘿蔔絲、蒜末、醬油、醋、香油等,做成爽口涼拌菜。想要清爽,避開麻油和大量米酒即可。

Q3:買回來的冷凍烏骨雞,解凍後肉質感覺有點柴,怎麼辦?

A:冷凍和解凍過程確實容易讓肉質水分流失變柴。補救方法:1. 醃漬嫩化:烹調前先用少許米酒、醬油、太白粉(或蛋白)抓醃一下(15-30分鐘),有助鎖住水分。2. 燉煮時間加長:使用「燉」或「滷」的方式,並拉長小火慢燉的時間(例如多燉20-30分鐘),讓結締組織有足夠時間軟化釋放膠質。3. 善用壓力鍋:用壓力鍋燉煮能大幅縮短時間並軟化肉質。4. 做成肉絲或肉末:如果真的太柴,乾脆切細絲或剁碎,用來炒飯、煮粥、做餡料。下次購買,盡量選新鮮溫體烏骨雞,或縮短冷凍儲存時間並確實做好密封防止冷凍燒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